
因爲新欄目的緣故,有機會到一些村鎮去,近距離了解當地的“特產”和認識鎮裏一些典故。
在怡保住了15年竟然沒去過紅泥山新村住家式的製鞋工廠, 也不曾到霧邊看養殖觀賞魚場,更不曾到文冬新村看別人培植 豆芽。以往假設性地對新村一些簡單樸實的印象,然而真正走進去轉一圈,其實也未必如此。也許有人會說,事情很簡單,只是,你將它想得複雜而以。
做採訪其實很簡單,難在要採到你所要的、你所能夠報導的和讀者想看的。 而另一方面要安排適合的人接受訪問,很多時候就是要靠人脈網絡和交情。難怪以前常聼別人說,做記者的,懂得要多,認識的人更要多。
當需要到一些陌生地方時,真的需要當地人帶著或加以解説,才能用最快時間内完成任務。 有句話説,“過江龍不及地頭蟲” ,而安哥古月喜歡也有句口頭禪“虎落平陽卑犬欺”,如果沒有地頭蟲作中間人,不管你啥來頭, 人家也是懶得理睬你。
最近因爲有事求人,在聯絡上開始明白到 ,很多東西要建立起來時,如果有“名牌”固然好,大家都會讓你三分,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如何看待你自己。一些地方上的人,特別是老一輩的人,或者在小地方裏,並不是看你的單位有多名牌,而是看你的交情。 人際關係這科目,跳躍性強且完全沒有標準答案的一科, 也許是我得加強的。
走入村鎮,發現跟自己想象的全然不同, 也許我將它想得過於純樸落後,但其實隨著時代變遷,“村味”其實已漸漸淡去。相反地,我更覺得自己這山芭妹才夠村姑的,也許當地小小年紀的孩童都明瞭的事,但我卻像似個大鄉裏般東問西問的什麽都不懂。
小小的地方,東穿西轉的,看似不起眼的東西或成年的舊事,如果沒有人特別提起,也許根本不會去留意到。 有時候遇到的受訪者也挺可愛的,有些說得興致勃勃、有些嘴巴含著把金鑰匙、有些不斷地帶你遊篇大中南馬甚至叫你順便幫他寫這個那個... ...形形色色的大小人物, 是村鎮受城市的影響,還是村鎮原有的特色?搞不清楚的。

馬來西亞若干年后能會成爲外勞國,其實這話不是玩笑的,儘管小小幾百戶人口的村子,其“鎮山”之行業都已經不再由當地人所經營,許多“技巧”都傳授給外勞,當地人也不過每天按時做個巡邏,時間到,就到茶室翹著二郎腿在那裏喝茶聊天。也許,這也是當地一種生活方式?
對於村鎮的一村一品或由來雖然頗有新鮮感,但是看到許多行業青黃不接、 人才流失、非法土地契約問題、城市發展規劃不當等等,確實有些感嘆。
在這百物騰升各行業競爭力極高的年代,若村民仍然只憑著當地的一村一品來養家糊口,其實還真冒險也感覺挺艱巨的。不過,他們更多時候都是有著些我們所沒有的“天然資源”來減輕生活上一些負擔。但是,這種特天獨厚的天然資源是不是必然讓原來就在該處的居民所擁有呢?法律上道義人情上是如何劃分呢?
其實,如果政府是體恤人民的是不是應該好好做個城鄉規劃?而這規劃又要如何顧及安頓這些已經常駐在該処幾十年或兩、三代的地主、“霸主” 、業者... ... 划好豆腐格讓他們搬遷肯嗎?還是由他?
如果你是掌權人,看見有人在高電壓電纜開魚塘,他不搬的反要申請永久或99或60年地契,因爲他認爲那是他的地盤,他維持生計的唯一出路;但換個角度想,馬來西亞常年驚人的雷電率,若擊中魚塘,若不幸擊中人,你又會怎樣做呢?
另外聽見一些私會黨的故事,開始覺得“開拓視野”,其實不一定要到發展中或先進的地方,其實小地方更有其特色,只是我們不懂得挖掘。然而,很可惜的是礙于要顧及當事人的利益,有些時候還是選擇避重就輕比較恰當。
要走入一個純樸的村鎮,也許不是在這裡;而想要一篇“原汁原味”的村鎮好介紹,也許我還沒能辦到。
5 comments:
我也是,
有些感叹~
过一两年后,相信新“政府”会有新经济政策,可以控制外劳量。
新同事,是務邊,不是霧邊~
說真的,國家政策真的有些怪,要外勞,不要人才,國內專才大量流失,而國內外勞大量增加~
mk,那就還需要更多“人民的力量”了。
怪魚姐,我去到務邊就被跟在霧邊沒什麽分別啦。
Post a Comment